李从刚,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一带一路会计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McMaster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公司金融,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Accounting and Finance、《金融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口述:李从刚
采访:顾依婷、黄毓清
整理:夏笛、顾依婷、黄毓清
时间:2024年9月10日
地点:序伦大楼914
不畏曲折,勇攀高峰,雕琢卓越自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坚定信念,逆流而上,曲折的求学之路磨砺出更闪耀的光芒。
从南京的一所区重点高中到双非本科院校,再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李从刚的学习经历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他坦言,中考和高考的接连失利,不仅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前进的动力。他讲道:“我对自己的未来道路其实是很清晰的,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就非常坚定地选择读研。”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李从刚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大学规划,最终从工科跨专业考取了金融学专业的研究生。当问及为何选择走上科研之路,李从刚回答道:“我认为从事科学研究能够让我真正沉下心来,听从内心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直至博士毕业,他也从未停止自己丈量科研这条道路的脚步。
科研的道路是否一帆风顺?李从刚摇摇头,他分析道:“我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一定的转型。由于从前我本硕博都在国内的缘故,主要专注于中文论文的研究和撰写,但现在更多地要求我们‘两条腿走路’,既要把论文发在祖国的大地上,又要面向国际走出去,现在我的文章基本上能做到五五开,目前来看这条道路也是走出来了。”目前,李从刚在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Accounting and Finance、《金融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均以第一(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多篇论文。
纵使前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仍要与之战斗到底,因为每一次的转型与蜕变都能迸发出新的活力,是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
师者丹心,万千桃李,指引前行道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传递创新微光,汇聚璀璨星河。
在谈及对教育的理解时,李从刚讲道:“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就如同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当忘记所有剑招后,才算真正学会太极剑的精髓。”他强调课堂的实时性,注重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联系。除书本知识外,在课堂上他会和学生分享最前沿的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融入实证计量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同时掌握理论和实证。比如在课堂上,李从刚在对股票估值理论进行讲解时,除了介绍传统的自由现金流等估值模型,还会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拓展介绍公司ESG表现和高管性别比等非财务因素对公司估值的影响。“虽然相对传统的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的难度更高,风险与不确定性也更大。但我可喜地发现我班上的很多同学在最后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都能选择更有挑战性的实证论文并且做得很不错。”在李从刚的潜心指引下,很多学生都考上了理想院校,最终走上了学术的道路。
逆流而上,筑梦远航,情深意长寄语行
“一言一语如甘露,滋养心田映朝霞。”深耕教学,温润如玉,一朝良言伴君行。
当被问到对即将步入教育或是财经领域的年轻一代有何寄语,李从刚给出了两个关键词——“逆商”与“底线”。所谓“逆商”,就是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要懂得如何积极面对挑战,调节自我的负面情绪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底线思维则是基于现在高风险的社会情况,“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未来找到自己的目标与意义,但在追求高点之前,牢记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的原则,避免堕入深渊。现在并不是一个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在求学求职这个漫漫赛道中,我希望大家能经得住风雨,经得起考验。”李从刚真挚回答道。
深耕科研,身体力行,李从刚凭借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向我们展示了教育者所承担的崇高使命与重大责任。他坚定信念,守正创新,用实际行动鼓励并进行着人才的培育。师恩似海,雨润无声,在李从刚的指引下,一批批学生正以芳华之力书写青春篇章,以赤子之心延续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