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学术成果|会计学院教师张锟澎、郑天宇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日期:2025-09-25 13:49:49   来源:会计学院   点击量:

  编者按

  我院教师张锟澎(第一作者)与郑天宇(通讯作者)与合作者撰写的文章“Digital-green synergy in transition: Exploring the dual synergy transformation impact on corporate ESG performance”被期刊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正式发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是ABS-3星期刊和SSCI JCR一区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9.8。

  我院教师郑天宇(第一作者)、张锟澎(通讯作者)与林振兴副教授合作者撰写的文章“ECL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adow banking?”被期刊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正式发表。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是SSCI JCR一区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6.9。

  Digital-green synergy in transition: Exploring the dual synergy transformation impact on corporate ESG performance

  文章介绍:

  本研究探讨了数字-绿色协同转型对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的影响。基于年度报告、财务报表和专利记录中的文本数据,我们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了企业数字-绿色协同转型水平。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绿色协同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ESG绩效,并对E、S、G各维度均产生积极影响。机制分析显示,数字-绿色协同转型驱动ESG绩效提升主要通过三个关键路径实现:减排增效、扩大就业与改善员工福利、优化企业信息环境。此外,数字-绿色协同转型对ESG绩效的积极影响在国有企业和拥有更多环境专长高管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最后,融资约束会削弱数字-绿色协同转型对ESG绩效的积极影响,而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和要素市场的发展则显著强化了这一关系。本研究为数字-绿色协同转型相关文献做出了贡献,并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ECL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adow banking?

  文章介绍:

  本研究考察了2015至2021年预期信用损失(Expected Credit Loss,ECL)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重点关注表内和表外影子银行业务。研究探讨了ECL模型是否会产生溢出治理效应,还是会鼓励监管套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ECL模型实施后,由于其治理效应,银行降低了表内非标资产的占比,尤其是资产支持证券。然而,在盈利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银行通过扩大表外非保本理财产品来进行监管套利。本研究为后续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

  作者简介:

  张锟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文本分析等,已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产业经济研究》和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晨光计划”。

  郑天宇,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准则与信息披露等,已在《管理世界》《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Finance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