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慧,博士、副教授,非执业注册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控制与审计。
目前主要讲授《经济效益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曾主持“政府行为、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现金持有价值研究”等多项课题,在《财经问题研究》《企业经济》《财会通讯》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独自撰写专著1本,参与撰写专著2本,参编教材4部。
口述:张淑慧
采访:习亚坤、戴文婷
整理:戴文婷、习亚坤
指导老师:夏笛
时间:2025年6月18日
地点:文翔路校区序伦大楼1206室
德为师范:以诚信立身,筑牢职业伦理之堤
张淑慧老师深耕课程思政领域,在教书育人中坚持“以诚信之德立身,以诚信之行育人”,坚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与立身之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立信”育人的深刻内涵。她旗帜鲜明地指出,职业道德是教育与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石,其核心在于诚信。她以审计行业为例:“审计师因职责所需接触企业核心机密,一旦背弃诚信原则,不仅将面临终身禁业的严厉惩处,更将严重动摇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信任根基,这一严峻警示同样深刻适用于教育领域,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成为职业伦理最坚定的示范者与守护者。”
身为“立信”之师,张淑慧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在AI迅猛发展的当下,她敏锐地察觉到学生作业中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语言看似流畅却缺乏原创思考,引用文献查无实据,甚至出现专业术语误用,AI生成的痕迹明显。面对这一挑战,她没有一味指责而是选择深度沟通。通过关切地询问学生,张老师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担忧:“我觉得自己写的不如AI好,怕得不到高分”。这种对AI工具的依赖和信心不足,正是问题的核心。为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张老师在教学中创新性地设计了AI伦理讨论环节,她组织学生聚焦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共同梳理案例、提炼相关文献核心观点、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清晰呈现出思考的全路径,不仅让学生在团体协作中体验思考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AI工具定位为辅助思考与学习的助手,而非替代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完美的原创思考远比借助AI完成的“完美”抄袭更有价值。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智慧转换,张老师将一次次潜在的“诚信危机”转化为宝贵的“成长契机”。
此外,张老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后专业书籍共读活动,利用“学习通”平台让大家分享阅读心得,并在线下开展深度讨论。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在掌握扎实审计技能的过程中同步深化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认同与内化,自觉树立并坚守道德底线。
教以育能:以思维培养为核,锻造终身发展之力
张淑慧老师认为,思维能力是学生应对复杂挑战、实现终身发展的竞争力,尤其在教育转型和AI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背景下,高阶的思维、判断与创新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她明确指出,传统“死记硬背+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张老师在审计教学中着力构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链条,课堂上,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问题发掘,再带着困惑与教师深度探讨交流,培养严谨思维习惯。此外张老师还将思维训练延伸至课外,她曾组织审计专业学生在暑假进行了为期30天的共学共练,结合知识点布置思考题并安排线上讨论,通过持续的分享、倾听与思想碰撞,培养学生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张老师高度认同学校通过产学研联动弥合理论与实践差距的举措,认为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理论应用,是践行学校“诚信为本、学验并重”办学特色、激发主动探索与深化思考的关键。
面对AI时代的挑战,张老师认为,锻造面向未来的终身竞争力尤为重要。她指出,虽然RPA审计机器人能高效处理规则明确的重复性任务,但复杂审计场景中依赖模糊判断和专业洞察的高层次工作仍是AI的短板,而这正是未来审计师借助AI发挥价值的空间。张老师要求学生必须着力培养两大核心能力:一是卓越的提问能力,提出高质量问题才能精准引导AI输出解决方案,从而释放人力开展更具创造性的工作。基于此,她不仅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也通过分组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互相提问进行思维训练。二是精深的专业能力,在特定领域持续深耕,建立深厚的专业壁垒与独特的判断力,以此在技术洪流中构筑不可替代的职业安全边界。张老师不断思考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借助学习通平台进行AI实践与知识图谱导学等方式助力学生学习,并带领学生走进事务所进行沉浸式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批判思考、关注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在AI时代奠定坚实的高阶思维基础。
师以导行:以对话赋能,构建双向成长之维
张老师在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索中,致力于突破传统“知识权威”的教师定位,积极推动教师角色向“学习引导者”与“成长对话伙伴”转变。她深刻洞察到,教学的本质在于富有成效的双向对话与思想碰撞,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基于此理念,张老师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带领学生与事务所专家以及企业实务专家开展面对面座谈,让学生得以近距离交流并解决实习中的具体困惑,而教师与专家则能从实践视角清晰阐明对学生能力的期望与要求。这种精心设计的对话模式有效促成了师生双向的深度互动,孕育了教学相长、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环。此外,张老师积极带领学生参加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序伦杯”财务案例分析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等活动并斩获多项荣誉。在构建“双向成长之维”中,实现了师生在前行之路上携手共进、双向赋能的目标。
教育之路,是德育、智育与师生协同的多线交织。在时代变革的驱动下,唯有以职业道德为根基,以思维培养为内核,以终身竞争力为导向,以师生对话为纽带,才能构建起适应未来的教育体系。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携手同行,打破知识壁垒,共探成长路径,方能培育出既具扎实专业素养、又富创新与责任担当的人才,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灯塔,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